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平凡而又非凡的建筑
发布时间: 2010-07-0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有一些建筑,我们在其中生儿育女,休养生息,生老病死。它们像大地上的青草一样随意生长,并不瞩目,也不经意,却在不屈不挠的蔓延中有着强盛而倔强的生命力。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会在许多巨大或细小的方面体现出来,政治制度或生活风尚的巨细靡遗,除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可以感同身受,后世者只能透过文字史籍,在一种空茫无所依的虚拟中去追忆和遥想当时的清明世代或羽衣霓裳。

但是,有一种记忆方式,却一直陪伴在人类身边,仿佛那些过去岁月温暖可触的肉身虽然已不可见,而它那巨大的骨架却遗留在了大地上,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可以让我们恍惚之间又看见缥缈于宫墙瓦甍、亭台楼阁之间的红巾翠袖、风花雪月,这就是建筑。

浮躁的地标建筑 远不是一个城市建筑的主体(图片来源:百度)

在各具形态和功用的建筑中,有一些与我们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那就是我们在其中生儿育女、休养生息、受教娱乐、生老病死的日常场所——它们像大地上的青草一样随意地生长,并不瞩目,也并不经意,却在不屈不挠的蔓延中有着强盛而倔强的生命力。

这种关系,首先是由建筑师连接起来的。提到现当代建筑,人们心目中涌现的多是巴黎、纽约、北京的著名地标,提到建筑师,涌入心中的也多是高迪、柯布西埃、福斯特等著名的名字,而对自己生活其间、身边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变换的建筑物,对一个城市及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则缺乏足够的热情去了解和关心。

这些年,国内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建筑师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中国建筑艺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可喜变化。然而,更多有想象力、年富力强、战斗在第一线、有独特思考与活力的建筑师却不在人们的视线之内,恰恰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伟大的建筑师,最多不过创造数量有限的作品,而为我们遮风闭雨的住房、吃喝玩乐的餐馆戏院、工作的办公大楼、行走的大街小巷,这些与我们的生活休憩相关的高楼大厦或亭台楼阁,却大部分出自这些殚精竭虑的建筑师之手。他们的一笔一划比那些著名的建筑师更容易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也更容易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感觉。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的生活,并不都与著名建筑物发生关系。

每一栋拔地而起的建筑物,都展示出生活的一种场景、一种角度、一种气质。比如上海的城市形象,与她的里弄、石库门、殖民时代的万国微缩建筑、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高科技建筑,以及现在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概念等,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无不寄托各个时期人们的梦想。

世博会之后,人们对上海的感觉,如同奥运之后的北京一样,触目之处,多了几个奇异的著名标志性建筑,而变化更大的,却是不知不觉中,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中,增添了一些从前没有的装饰性立面、方砖铺地的人行道、转角处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楼盘售楼部,或一个构思精巧的小会所。

当人们的注意力,从大设计院大房地产开发商把建筑作为商业来炒作的全民参与的众声喧哗的热闹景象,慢慢转向将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个人的呕心沥血的艰苦追求上,那么一种有利于建筑或建筑师发挥魅力的环境才可能形成。中国产生真正伟大建筑师的时代,也就真的来临了。他们的困惑和追求,他们的建筑理想,他们对绿色环保或资源能量的考虑,表达出他们的工作意义和价值,也呈现出我们眼前这样一座座有着千姿百态的空间布局、千奇百怪的功能组合、嘈杂喧嚷、但又有声有色的城市。

在最近几年国外建筑师投标方案所引发的所谓“北京现象”的讨论中,德国维思平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的建筑师吴钢的话最能代表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观点:“库哈斯说bigness,我觉得在中国最重要的还不是bigness,或者说更多的不是这些重要的建筑,而是那一大群小型的、可能并不重要的建筑。把这些认认真真地做好,构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这比有一两个纪念碑式的建筑更重要。”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